江蘇藍必盛化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環境評估、環境治理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省重點骨干環保企業。
藍必盛秉承“技術為先”理念,依托獨立的技術研究院、設計院、培訓學院、綜合治理聯盟形成“三院一平臺”技術壁壘,擁有相關專利技術40余項,其中80%為發明專利。
作為行業領軍的“環保??漆t院”,藍必盛堅守“經營生態,護航化工”的初心使命,以過硬的技術實力、豐富的醫療手段、資深的專家團隊,幫助化工企業解決廢水治理的堵點、痛點和難點,提供低成本、高效系統的治理服務,為化工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護航。
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過程中,藍必盛聚焦創新創造創效,持續培養勞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讓產業工人“心中有愛、腳下有力、身上有勁、臉上有光”,圍繞“勞模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和隊伍壯大”五個方面出實招、抓實事、見實效,著力打造一支適應企業發展、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作為江蘇省重點骨干環保企業,藍必盛一直致力于職工技能素質的提高,引導職工對標“三種精神”爭先創優。建立了針對技術工人的培訓、管理、激勵等系列制度。
1、強化勞模引領,突出產業工人新風采
創建以無錫市勞模王帥為領銜帶頭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實踐中的示范引領和骨干帶頭作用,同時全面展示公司勞模工匠個人的事跡,舉辦各類宣講會座談會,著力建設藍必盛特色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
勞模創新工作室緊緊抓住“創新”這一核心主題,涉及公司的研發、實驗等技術崗位,全面圍繞化工污染保治理的技術改造、工藝改善、降低成本、安全生產等主題開展工作。通過創新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工程項目中遇到的難點、難題,實施成果孵化、標準輸出和產業化應用,為公司發展提供領先的技術創新支持,對公司生產經營即創效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依托“科技工作者之家”平臺,打造產業工人活動宣傳陣地,凸顯員工風采。通過多種媒體、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推廣勞模的先進事跡、先進典型,做優叫響勞模品牌、工匠品牌、勞模(職工)創新品牌,在全公司營造技術向上氛圍。
2、強化崗位建功,重視職業發展
一是暢通產業工人發展通道,注重后備人才培養機制。
公司設立了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雙通道模式”,包括管理序列(M)和技術序列(P),為產業工人提供了橫、縱向職業發展通道。從橫向上,公司建立了周期性的“雙向選擇”機制,讓產業工人可以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從縱向上,公司設立了“職務晉升”和“技術、技能晉升”的兩條通道。
二是創建學習型企業,激勵“比學趕超”。
公司將職工的學習與發展視為“投資”,把創建學習型組織、營造全員學習氛圍作為公司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200多萬,推動成立“環保培訓學院”,每年持續投入30多萬培訓經費。2021年,全年共培訓2395人次,共90批次,累計培訓總時長達242課時。
經過培訓需求調研,公司制定了多樣化的培訓教育方式,包括外訓、內訓、專業技能培訓、特種作業培訓等。通過多樣式培訓、技能競賽、崗位練兵等方式,提升職工崗位技能和管理水平,給予優秀職工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是開展學術交流,推動知識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匯聚行業內細分領域特色產品及技術,為精細化工廢水處理綜合治理技術進行整合,成立化工環境綜合治理聯盟,定期進行技術交流。2021年,共組織和參與外部學術交流、研討20余次,為化工污染綜合治理提供綠色、智慧、循環三位一體的技術解決方案。
四是實行導師制,發揮傳幫帶作用。
公司為使職工在短時間內提升技能,更好地達到崗位要求,執行內部導師方案,發揮中高層技能崗位員工的經驗優勢,讓他們真正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快速幫助廣大職工更好更快的提升崗位和專業技能。
五是健全激勵機制,激發職工創新創造。
堅持以正向激勵為中心,通過關鍵指標考核,加大科技成果獎勵與收入分配聯動力度,建立起以“業績貢獻和科研創新能力”為導向,以標薪+提成為主干的薪酬分配機制。同時,制訂《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研發費用投入核算辦法》、《研發項目管理制度》、《研發人員績效考核制度》等,通過績效獎勵、科研課題獎勵、成果轉化激勵等多個專項獎勵措施進一步保障并提升職工的薪酬待遇,充分調動和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長。
3、推行產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一是搭建校企平臺,培養高層次人才。
公司注重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公司開展了與江南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學院、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等國內高校與研究所產學研合作項目。
該項目由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培養周期全過程進行監控、指導;從企業用人角度,制定崗位能力標準、職業素養,與高校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同時企業將為廣大學生提供大量實習、實訓機會及就業崗位。
二是創建企業技能等級鑒定站,培養高技能人才。
公司獲批“企業技能等級鑒定站”,開展技能等級鑒定作為“新型學徒制”,實現了實訓教學、技能考核、職工培訓、技能競賽、產教融合等功能。藍必盛技能等級鑒定站取得了化學檢驗工、工業廢水處理工兩種工種企業自主評價機構資格,標志著藍必盛實現了企業技能人才培訓、技能等級鑒定一體化、自主化。
主 要 成 效
1、標桿影響,賦能產業人才培養
2021年王帥同志榮獲無錫市勞模稱號,在勞模的引領下,激發了全公司職工的活力。王帥勞模創新工作室發揮團隊智力優勢,構筑科技創新高地。成立1年多,已獲得1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論文2篇,解決工程項目12個,協助商務成果簽單18項,簽單金額近2.5億元。
2022年10月總工辦高映海主導《一種季銨鹽類廢水資源化處理辦法》發明專利榮獲“第十三屆無錫市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獎,并同期獲得申報“無錫市五一勞動獎章”的資格。
一個勞模就是一粒種子,一個工作室就是一個孵化器。在榜樣們的輻射帶動下,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術、有匠心、有夢想的技術產業工人,在藍必盛書寫新的人生,創造新的業績。
2、精耕細作,助推高質量發展
藍必盛“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環保產業工人隊伍的快速建設,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目前在創新與科研平臺的打造上,藍必盛已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并成功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建有“江蘇省化工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及“JITRI-藍必盛聯合創新中心”等六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藍必盛技術為先的專業特色與企業名片。
3、鼓勵評選,創造豐碩成果
積極開展員工的崗位資格取證和繼續教育等學習活動,2021-2022年度經培訓考核通過認定共有16人獲得不同類型的執業證書,走上產業工人持續學習成長的“快車道”。在職稱方面,近三年,有3人榮獲高級職稱,10人榮獲中級職稱。這些成績不僅提升了藍必盛職工的軟實力,也推動了企業技術能力的持續創新。
藍必盛產業工人隊伍獲得了大量的榮譽,如:“無錫市勞?!?、“無錫市五一勞動獎章”、“無錫市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無錫市百名科技之星”、“雙十佳車間主任”、“十佳創新技術能手”、“宜興市百佳科技之星”、“陶都英才”、“丁蜀鎮最美勞動者”等,同時無錫市勞模王帥還被聘為“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校外導師。
產改以來,藍必盛圍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繁榮,積極發揮榜樣引領、內部政策激勵集聚效應,全方位、多維度支持產業工人科技創新。近年來,藍必盛產業工人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展現出蓬勃的活力和干勁。近三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5篇,申請專利32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開展研發項目20余項,制定行業標準6項,企業標準5項,打造30多個污染治理的地精工藝包。為300多項化工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和多個化工園區提供技術支持,在多個化工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產業技術工人是藍必盛公司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創新強企戰略的有生力量。未來藍必盛將以不負時代的使命擔當和敢于探路的勇氣銳氣,進一步改革創新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大力推動產改工作持續走深走實,發揮藍必盛產業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才智更加充分涌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為宜興市中小型企業產改工作貢獻藍必盛力量!
【本文標簽】 化工廢水處理 污水處理工程 高濃度cod廢水處理
【責任編輯】